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

挥别C端业务倒计时,恒天然2024财年利润下滑

图片来源:恒天然面对当下艰难的乳业市场环境,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集团递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近日,恒天然集团发布了2024财年(2023年8月1日-2024年7月31日)的业绩报告。截至期末,公司实现持续经营的息税前利润总额为15.6亿新西兰元,税后利润11.68亿新西兰元,财年度最终原奶收购价格为每公斤乳固体7.83新西兰元。恒天然董事长Peter McBride表示:“得益于三大业务板块的稳定运转,本财年度公司实现持续经营的息税前利润总额为15.6亿新西兰元。其中,餐饮服务的息税前利润同比增长了1.38亿新西兰元至4.63亿新西兰元;消费品业务成功扭亏为盈收获1.99亿新西兰元的息税前利润。”图片来源:恒天然恒天然首席执行官 Miles Hurrell郝万里表示:“我们维持了2023财年以来的积极势头,并实现了位于预期范围上限的盈利。”展望未来,郝万里称已做好了充足准备,会积极推动战略发展,预计2025财年将获得每股40-60分新西兰元的盈利,在恒天然原料、餐饮服务和消费品三大业务板块保持强劲的利润率。”剥离消费品业务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16日,恒天然宣布计划剥离旗下消费品业务,专注原料与餐饮服务两大B端市场的发展。彼时,郝万里是这么说的:“剥离将让恒天然更简单高效,更专注于核心的原料和餐饮服务业务,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图片来源:恒天然作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其牛奶出口量占全球乳品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业务足迹遍布六大洲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原先,恒天然布局牛奶、奶油、奶粉等C端产品的想法是在新的赛道寻求增量发展,提高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如若可以抢占下足量的市场份额,还能一定程度提升自身业务布局的抗风险能力。但多年试验下来恒天然发现,其C端业务始终不温不火,甚至时而出现拖累“大部队”的情况。押注三鹿遭遇“三聚氰胺”事件以大中华市场为例,恒天然曾在2005年以8.64亿元认购三鹿集团43%的股份,成为后者最大的海外股东。彼时的三鹿奶粉是中国婴配粉市场的佼佼者,本应一路向阳的发展却因“三聚氰胺事件”化为泡影。在三鹿集团破产后,恒天然没有放弃曾经一同斥资建立的牧场,而是打算试试“独闯”大中华市场。毕竟从长期来看,考虑到土地、牧草等资源的可持续化运作,新西兰本土的乳业增长空间开始收紧,如果通过海外自建牧场生产高附加值的C端产品这条路可以走通,将为公司带来十足的发展空间。图片来源:安满后来的多年里,恒天然着力打造安佳、安怡、安满等品牌的乳制品,产品涵盖牛奶、奶油、黄油、营养品、婴配粉、成人奶粉等众多赛道。曾经,恒天然把希望寄托于发展安满配方奶粉上,但实际推出后的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与贝因美不欢而散始终找不到门路的恒天然最终还是走向了合作这条道路,2015年,恒天然豪掷约35亿元收购贝因美18.82%的股份,依靠后者成熟的分销体系实现快速布局。只是,同贝因美的合作也未能迎来圆满的结局。从恒天然2017财年的业绩报告和2018财年的半年度业绩报告可以获悉,短短两三年里,恒天然投资贝因美的股权价值减记数字累计达20亿元左右。贝因美方面也是没能捞到一点“好处”。恒天然正式成为贝因美第二大股东的隔年,也就是2016年起,贝因美的发展便走起了下坡路,至2017年的亏损额更是高达10亿元。因为长期亏损,贝因美被戴帽ST,直至创始人谢宏回归,才得以扭亏为盈,顺利摘帽。图片来源:贝因美化险为夷并不代表重回正轨,之后的多年中,时常有关贝因美与恒天然存在矛盾的消息传出。在创始人谢宏、董秘金志强等人的公开发言中也可以了解到,多年来,贝因美与恒天然的战略分歧难以调解,贝因美的未来愿景是专注婴童市场,但恒天然则希望聚焦大乳业,这导致双方的合作频频发生摩擦。也因为矛盾难以化解,恒天然自2019年三季度起便开始减持贝因美,之后一年的时间里,恒天然多次出手,累计减持8个点。2020年7月8日,Johannes Gerardus Maria Priem辞去贝因美的董事职务,这象征着公司董事会彻底脱离恒天然的影响。贝因美与恒天然的合作正式“拆伙”。回归大本营在谋求合作屡屡碰壁之后,恒天然自觉进退两难,也选择了更为稳妥保守的做法——出售牧场,回归大本营。2020年10月5日,恒天然宣布将以5.55亿新西兰元的价格出售其在中国的自有牧场。图片来源:恒天然资料显示,旗下在应县和玉田县的两个牧场以5.13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23.1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优然乳业;而北京汉沽牧场则是以4200万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北京三元。至此,恒天然出售了所有在海外的自有牧场,回归到新西兰大本营。回归主业,消费品业务问题暴露经历了两段谈不上成功的投资事业后,恒天然表示,其新战略将更专注于原料、餐饮服务和消费品三大更具竞争优势的业务领域。一开始,此战略的确利好于公司的发展,甚至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依旧表现出强劲的增长。但后来,其消费品业务的弊病频频暴露。图片来源:安佳产品方面,旗下消费品业务的三大品牌中,安佳主营纯牛奶、淡奶油、益生菌等产品,安怡聚焦中老年奶粉,而安满则是锁定母婴赛道。以其重要的中国市场为例,旗下多款婴配粉未通过配方注册,而成人奶粉赛道也难觅增长。相对更出名的安佳享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但随着“洋牛奶”日渐祛魅、乳品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恒天然也决心不再为消费品付出更多心血。至今年5月,恒天然终于宣布剥离消费品业务。FT食品乳业网认为,虽然相比公司原料和餐饮服务业务来说,消费品业务创造的收入规模不大,但整体体量也已达百亿人民币量级,剥离业务一定程度将影响公司的收入。不过纵观其消费品业务发展历史,多年的心血与投入是实打实的,可回报难言值得。随着相关业务的剥离,恒天然或能在原料与餐饮服务端更显风采,剥离所获款项也能为债务偿还、战略建设等方面增色添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到: